您当前的位置: 经济周刊网 > 科技 > 正文
经济周刊网-移动版 首页

视觉中国风波背后:一年赚3亿每天打16起官司 高管入美加国籍

时间:2019-04-12 16:19  阅读:1
分享到:

4月10日晚,人类首张黑洞照片发布,引发广泛关注。但很快有网友发现,这张黑洞照片在视觉中国出现,对此,视觉中国称,此图由欧洲南方天文台提供,仅限于编辑类用途,使用请署名欧洲南方天文台,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但视觉中国的回应并没能打消网友们的疑虑,4月11日中午,共青团中央在官方微博上公开@视觉中国,并配上在视觉中国网站中的国旗、国徽图片,发问“国旗、国徽的版权也是贵公司的?”随后,百度、凤凰、联想、海尔等公司纷纷在视觉中国影像官微下配图留言互动。视觉中国被推上风口浪尖。

几个小时后,视觉中国发布致歉声明,表示相关图片由视觉中国签约供稿人提供,视觉中国作为平台方负有审核不严的责任,已对不合规图片做了下线处理。

针对一系列事件,新华社也发表评论称,“打着版权保护幌子做起生意,怕是不太合理”。目前,视觉中国网站已无法打开。

视觉中国风波背后:一年赚3亿每天打16起官司,高管入美加国籍

每天15.6起官司,一张图索赔2万

视觉中国创立于2000年6月,是一家视觉影像产品和服务提供商。官网资料显示,视觉中国现拥有超过2.7亿张图片、500万部视频、30万首音乐的版权,与超过1.7万名摄影师存在合作关系,且每日新增图片量超过2万张。

但在维护图片版权的同时,视觉中国也引发了诸多争议,裁判文书收录网站Openlaw的数据显示,与视觉中国有关的法律诉讼,2018年全年共有2968起,2017年更是达到了5676起,也就是说,平均每天视觉中国就有15.6起官司要打。

在这些诉讼中,涉及到知识产权与竞争纠纷的占据了大多数,占到了66.4%,其次是侵权责任纠纷和不当得利纠纷。这其中,2017年4月,视觉中国曾将腾讯告上法庭,称其在微信企业账户及新浪官方微博中,未经许可使用了9张视觉中国拥有版权的图片,要求腾讯赔偿经济损失及维权合理开支共18万元。

对此,腾讯辩称,在其他网站上也有不同水印的涉案图片,不能证明视觉中国享有图片的著作权。但最终,法院还是判决腾讯赔偿视觉中国4万元。

2018年7月,微博认证为经纬中国创始管理合伙人的张颖还曾在微博上怒怼视觉中国,称其从2016年开始,开发了新系统专门搜索未经授权使用它们图片的企业,而后要求几十万的天价赔偿,并要挟企业签年度合同。

视觉中国风波背后:一年赚3亿每天打16起官司,高管入美加国籍

管理层多是亲戚,两高管非中国国籍

2014年4月,视觉中国借壳远东股份登陆深交所,2015年至2017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为5.43亿元、7.35亿元、8.15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58亿元、2.15亿元、2.91亿元。

其中,据其2017年年报显示,视觉中国的主营业务“视觉内容与服务”贡献营业收入5.84亿元,占总营收的71.7%,且毛利率达到68.9%。其次是软件信息服务,贡献总营收的17.2%,而广告创意服务和数字娱乐对总营收的贡献占比不足12%。

2017年年报还显示,视觉中国的实控人为10名一致行动人,共持有公司55.39%的股份,十人分别为廖道训、吴玉瑞、吴春红、柴继军、姜海林、陈智华、袁闯、李学凌、高玮、梁世平。

而视觉中国现任董事长廖杰为股东廖道训、吴玉瑞之子,总裁梁军为股东吴春红之女、梁世平之妹,并称“公司核心管理层均为控股股东或其直系亲属”。不仅如此,廖杰为加拿大国籍,梁军为美国国籍。

上市5年中,除定向增发带来的股价变化外,视觉中国的股价整体比较平稳,截至2019年4月11日收盘,股价为28元/股,总市值达到196.2亿。

视觉中国风波背后:一年赚3亿每天打16起官司,高管入美加国籍

 

相关评论:

笑看风云使者:这其中,2017年4月,视觉中国曾将腾讯告上法庭,称其在微信企业账户及新浪官方微博中,未经许可使用了9张视觉中国拥有版权的图片,要求腾讯赔偿经济损失及维权合理开支共18万元。对此,腾讯辩称,在其他网站上也有不同水印的涉案图片,不能证明视觉中国享有图片的著作权。但最终,法院还是判决腾讯赔偿视觉中国4万元。人才啊,居然打官司答应了腾讯!!!

走吧一履行:一有钱就叛逃

livingxu:加拿大董事长,美国总裁,搞乱中国经济。打黑扫恶,从这家起

鼻子嗅天下:注册企业名,非央企,能带中国两字吗?

红晨世:"视觉中国"的所做所为,总感觉是一种类似"黑社会"行为的文化敲诈!

来源: AI财经社 责任编辑:TF002C
免责声明:
  • 注明“来源:经济周刊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经济周刊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经济周刊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经济周刊网转载文章是为了传播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发送至电子邮箱:

视觉中国风波背后:一年赚3亿每天打16起官司 高管入美加国籍

4月10日晚,人类首张黑洞照片发布,引发广泛关注。但很快有网友发现,这张黑洞照片在视觉中国出现,对此,视觉中国称,此图由欧洲南方天文台提供,仅限于编辑类用途,使用请署名欧洲南方天文台,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但视觉中国的回应并没能打消网友们的疑虑,4月11日中午,共青团中央在官方微博上公开@视觉中国,并配上在视觉中国网站中的国旗、国徽图片,发问“国旗、国徽的版权也是贵公司的?”随后,百度、凤凰、联想、海尔等公司纷纷在视觉中国影像官微下配图留言互动。视觉中国被推上风口浪尖。

几个小时后,视觉中国发布致歉声明,表示相关图片由视觉中国签约供稿人提供,视觉中国作为平台方负有审核不严的责任,已对不合规图片做了下线处理。

针对一系列事件,新华社也发表评论称,“打着版权保护幌子做起生意,怕是不太合理”。目前,视觉中国网站已无法打开。

视觉中国风波背后:一年赚3亿每天打16起官司,高管入美加国籍

每天15.6起官司,一张图索赔2万

视觉中国创立于2000年6月,是一家视觉影像产品和服务提供商。官网资料显示,视觉中国现拥有超过2.7亿张图片、500万部视频、30万首音乐的版权,与超过1.7万名摄影师存在合作关系,且每日新增图片量超过2万张。

但在维护图片版权的同时,视觉中国也引发了诸多争议,裁判文书收录网站Openlaw的数据显示,与视觉中国有关的法律诉讼,2018年全年共有2968起,2017年更是达到了5676起,也就是说,平均每天视觉中国就有15.6起官司要打。

在这些诉讼中,涉及到知识产权与竞争纠纷的占据了大多数,占到了66.4%,其次是侵权责任纠纷和不当得利纠纷。这其中,2017年4月,视觉中国曾将腾讯告上法庭,称其在微信企业账户及新浪官方微博中,未经许可使用了9张视觉中国拥有版权的图片,要求腾讯赔偿经济损失及维权合理开支共18万元。

对此,腾讯辩称,在其他网站上也有不同水印的涉案图片,不能证明视觉中国享有图片的著作权。但最终,法院还是判决腾讯赔偿视觉中国4万元。

2018年7月,微博认证为经纬中国创始管理合伙人的张颖还曾在微博上怒怼视觉中国,称其从2016年开始,开发了新系统专门搜索未经授权使用它们图片的企业,而后要求几十万的天价赔偿,并要挟企业签年度合同。

视觉中国风波背后:一年赚3亿每天打16起官司,高管入美加国籍

管理层多是亲戚,两高管非中国国籍

2014年4月,视觉中国借壳远东股份登陆深交所,2015年至2017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为5.43亿元、7.35亿元、8.15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58亿元、2.15亿元、2.91亿元。

其中,据其2017年年报显示,视觉中国的主营业务“视觉内容与服务”贡献营业收入5.84亿元,占总营收的71.7%,且毛利率达到68.9%。其次是软件信息服务,贡献总营收的17.2%,而广告创意服务和数字娱乐对总营收的贡献占比不足12%。

2017年年报还显示,视觉中国的实控人为10名一致行动人,共持有公司55.39%的股份,十人分别为廖道训、吴玉瑞、吴春红、柴继军、姜海林、陈智华、袁闯、李学凌、高玮、梁世平。

而视觉中国现任董事长廖杰为股东廖道训、吴玉瑞之子,总裁梁军为股东吴春红之女、梁世平之妹,并称“公司核心管理层均为控股股东或其直系亲属”。不仅如此,廖杰为加拿大国籍,梁军为美国国籍。

上市5年中,除定向增发带来的股价变化外,视觉中国的股价整体比较平稳,截至2019年4月11日收盘,股价为28元/股,总市值达到196.2亿。

视觉中国风波背后:一年赚3亿每天打16起官司,高管入美加国籍

 

相关评论:

笑看风云使者:这其中,2017年4月,视觉中国曾将腾讯告上法庭,称其在微信企业账户及新浪官方微博中,未经许可使用了9张视觉中国拥有版权的图片,要求腾讯赔偿经济损失及维权合理开支共18万元。对此,腾讯辩称,在其他网站上也有不同水印的涉案图片,不能证明视觉中国享有图片的著作权。但最终,法院还是判决腾讯赔偿视觉中国4万元。人才啊,居然打官司答应了腾讯!!!

走吧一履行:一有钱就叛逃

livingxu:加拿大董事长,美国总裁,搞乱中国经济。打黑扫恶,从这家起

鼻子嗅天下:注册企业名,非央企,能带中国两字吗?

红晨世:"视觉中国"的所做所为,总感觉是一种类似"黑社会"行为的文化敲诈!

免责声明:
  • 注明“来源:经济周刊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经济周刊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经济周刊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经济周刊网转载文章是为了传播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发送至电子邮箱:

相关阅读